訪談主題: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特色組團建設進展情況 |
![]() |
鄂州布局建設好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和鄂州機場臨空組團,對于實現承接東湖科學城創新資源與成果外溢,提升功能區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科技強市建設,為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省貢獻鄂州力量至關重要。 |
![]() |
嘉賓:
鄂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偉志 訪談時間: 2021-10-22 |
![]() |
相關圖片 |
文字實錄 |
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是我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加快科技強省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對推進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促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在此背景下,鄂州布局建設好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和鄂州機場臨空組團,對于實現承接東湖科學城創新資源與成果外溢,提升功能區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科技強市建設,為建設科技強國、科技強省貢獻鄂州力量至關重要。 主持人:請簡要介紹一下在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基本情況。 楊偉志:今年2月4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2月18日,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省委書記應勇宣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正式啟動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承載區,向西源起于武漢市武昌、洪山等科教資源密集區,向東拓展至鄂州、黃石、黃岡以及向南的咸寧科技產業集聚(簡稱“武鄂黃黃咸”),致力于打造“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化”梯度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在發展戰略規劃上,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構建以東湖科學城為創新極核,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創新發展聯動軸,通過打造三條特色產業帶,串聯若干特色發展組團的“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形成區域聚焦、要素集聚、兩鏈融合、協同發展的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地、國家“兩個中心”建設核心承載區、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先行區和湖北省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主持人:“多組團”是哪些組團?鄂州在其中是怎樣定位的? 楊偉志:根據“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戰略規劃,鄂州憑借毗鄰光谷和鄂州花湖機場優勢,處于“一軸”重要位置,在光電子信息產業、大健康產業和智能產業“三帶”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在前期規劃建設發展的大光谷創新組團、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鄂州機場臨空組團、環大冶湖智造組團、黃岡特色產業組團、咸寧綠色產業組團等6個創新與產業發展組團中,鄂州占據2個。其中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通過推進葛店經開區、紅蓮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態城、葛店南部生態島等特色園區建設,著力打造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集群;鄂州機場臨空組團充分發揮鄂州花湖機場航空物流樞紐建設優勢,積極推進鄂州、黃石、黃岡臨空經濟區合作,爭創國家智慧快遞物流技術創新中心,著力建設智能產業集群。 根據《規劃》對鄂州的發展定位,結合鄂州實際,我們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中鄂州功能區的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和鄂州機場臨空組團為重點,著力構建“一橫一縱”兩條創新發展帶。橫向為“葛店—華容(三江港)—鄂城—臨空經濟區—花湖機場”沿江產業科技創新帶,縱向為“葛店—紅蓮湖—梧桐湖”生態科技創新帶,形成全域、多點創新和產業發展格局。 主持人:請介紹光谷科創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建設進展情況。 楊偉志:經過大半年的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在創新體系、產業布局、園區建設、區域協同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ㄒ唬﹦撔麦w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明確了加快推進科技強市建設的3大發展目標、6項重點任務和6項保障措施,以之為引領,形成了完備的政策支撐體系。二是平臺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建設有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3家、5家省級專業型研究所、12家省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實現鄂州國家級孵化載體零的突破。目前全市有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初步形成了“市級—省級—國家級”梯次孵化平臺體系。我們積極推動的沼山時空精密測量原子干涉項目入選中科院“十四五”重大科教基礎設施項目庫,進入國家發改委項目評審第二輪。湖北省智慧空港產業技術研究院獲得省科技廳批復同意建設。三是創新主體實現快速增長。全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3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隱形冠軍企業52家。通過精準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有望實現大幅增長。截至目前,今年累計注冊科技型中小企業307家,其中219家進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同比新增64家;累計組織69家科技型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其中62家通過專家審查。四是科技金融邁上新臺階。市昌達公司采取“股權+債權”的模式直接投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教授團隊科研成果轉化項目18個,協議投資金額3.75億元,實際撥付3.31億元。完善推動企業上市政策體系,對成功在A股上市的企業最高獎勵2000萬元。對26家企業進行“科創板上市后備資源儲備行動”專項調研,將7家企業作為重點后備企業納入培育計劃。鼓勵銀行金融機構開發符合科創企業特點的專屬信貸產品,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累計發放貸款1.3億元。 ?。ǘ┊a業轉型升級實現新進展 一是項目建設突出產業聚焦。聚焦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產業領域,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截至目前,今年累計新開工項目68個,涉及三大產業領域的產業項目占比近40%。11個科技創新項目進入省科技廳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重點科創項目庫,其中,新開工建設的總投資80億元的芯映光電項目和總投資50億元的瑞華光電項目獲得省科技廳主要領導重點關注。二是產業鏈協同達到新高度。葛店開發區主動布局三安光電、芯映光電、瑞華光電等光電子信息產業項目,與東湖高新區在左嶺區域布局的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長江存儲等百億級企業形成產業上下游配套,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光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共同打造國家千億級光電信息產業基地。三是新興產業集群實現較快發展。以愛民制藥、康源藥業、中有藥業、中部醫療等38家企業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集群,年產值119億元;以容百鋰電、南都新能源、虹潤高科、萬度光能等17家企業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年產值53.6億元;以華工法利萊、華中數控等13家企業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年產值24.38億元。以三安光電、燦光光電、彤諾電子等14家企業為代表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年產值27.52億元,隨著三安光電產能的逐漸釋放,有望實現年產值快速增長。 ?。ㄈ﹫@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產業園區實現全覆蓋。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區構建的“一橫一縱”兩條創新發展帶,覆蓋了全市所有的產業園區,實現了全市產業園區在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范圍內的聯動。橫向沿江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帶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慧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沿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先進制造業基地??v向生態科技創新發展帶,發揮生態資源稟賦和毗鄰武漢的地緣優勢,推動武鄂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承接武漢溢出的科技創新資源,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產城融合創新,打造武鄂同城化先行示范區。二是規劃同步取得新進展。與東湖科學城接壤的紅蓮湖科技園板塊納入了東湖科學城260平方公里的拓展范圍。葛店開發區全域納入《武漢大都市區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和《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光谷科學島規劃》的統籌范圍。我們還與武漢市科技局簽訂了科技同興的戰略框架協議,形成了“資源共享、平臺共建、項目共謀、主體共育、活動共辦”的“五共”模式。三是園區承接轉移功能更完善。葛店開發區對標光谷生物城投資40億元建設大健康產業園,承接光谷生物城向東溢出的科技創新資源,擴大光谷“生物城”對葛店“藥谷”的輻射帶動作用,與光谷生物科技城錯位發展,共同打造大健康產業集群。華容區在紅蓮湖科技城區域布局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園,重點發展大數據與云計算、5G通信網絡、網絡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鄂城區依托樊口片區打造濱江科技新區,加快發展大數據、新材料、大健康等產業。臨空經濟區與武漢光谷金控集團合作,共建光電子產業園,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產業。 ?。ㄋ模﹨^域協同取得新成效 聚焦打造武鄂同城化核心區,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區積極加強與其他兄弟城市的協同。一是武鄂科技同興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與武漢城市圈兄弟城市一起共同簽訂《武漢城市圈科技資源共享合作協議》《武漢城市圈科技平臺共建合作協議》。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中科院精密測量創新研究院等武漢高校院所在鄂州建有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中科鄂州量子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全市現有33家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武漢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臺,共同推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工作。二是鄂州東湖高新同城化發展快速推進。鄂州市與東湖高新區建立了聯席會商機制,雙方黨政領導班子定期開展互商互訪,推動工作落實。在共同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方面,鄂州市擬與東湖高新區簽訂共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戰略合作協議,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園區共建等方面協同發展。三是武鄂交通一體化快速推進。武鄂市域鐵路鄂州段目前已完成項目預可研。在武漢地鐵11號線葛店南站通車運行之后,武漢地鐵30號線向鄂州紅蓮湖延伸線,已納入《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年)》。目前在與武漢對接的鄂咸高速、武陽高速(鄂州段)、武漢新港高速(鄂州段)、花湖機場高速一期等4個公路項目中,鄂咸高速已于9月28日零時通車。與東湖高新區對接的連通路項目10個,今年已開工6個,預計完成4個。紅蓮湖新城大道對接武漢未來三路已基本打通,正在開展路基建設。武鄂長江港口一體化加速融合發展,長江岸線五大港區全部納入武漢新港規劃建設范圍,三江港已將全部港產劃歸新成立的省港口集團統一管理。 主持人:請問市科技局在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中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楊偉志:圍繞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戰略規劃,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鄂州功能區建設。要實現武鄂同城、科技同興,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動科技同興,深化市校合作,為鄂州兩個特色組團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依托光谷科創大走廊,搶抓武漢科教、人才資源外溢機遇, 下好科技創新“依武而昌”先手棋。繼續深化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12所在漢高校的新一輪合作共建,加快簽訂市校戰略合作協議。堅持引才與育才并舉、用才與留才并重,深入實施“333”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劃,為創新型人才提供發展空間,推動智力資源集聚。二是實行錯位發展,加強平臺建設,為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提供平臺支撐。充分發揮毗鄰東湖科學城的地緣優勢,主動對接布局在光谷科學島的重大科技設施、湖北實驗室等戰略性科技平臺,謀劃引進到鄂州設立分支機構。構建多層次創新空間,優化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運行機制,加快推進中科院精密測量創新院在沼山布局的時空精密測量原子干涉設施建設,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的時空精密測量創新高地,推動創新要素集聚。三是推行差異化發展,引導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鏈。推進武漢城市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鄂州,孵化在武漢、加速在鄂州,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鄂州,主鏈在武漢、配套在鄂州”的科技創新和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后備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加快推進以“光芯屏端網”為重點的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高端裝備、新能源、航空配套、現代物流、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爭取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高端裝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入選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特色產業集聚。 |
|
|